人民网健康服务平台
“龅牙、地包天”的治疗,“矫牙”还不够
人民网-人民健康
2022-03-11 14:18:17
22542

什么是牙颌面畸形

牙颌面畸形是一种因颌面骨骼生长发育失调所引起的颜面形态异常与咬合关系错乱,据统计,40%的人群患有牙颌面畸形,其中约 5%为颌骨发育异常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骨的不对称、发育不足或发育过度,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嘴突、龅牙、地包天、小下巴、脸歪等等,都属于牙颌面畸形的范畴。牙颌面畸形除影响患者的口颌系统功能(例如咀嚼困难、发音不佳、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牙周健康受损等)外,还常常因外貌异常影响其日常生活,如就业、求学、婚恋、社交等,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

牙颌面畸形是人体在颅颌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或由两者联合作用所致。其中先天因素包括:①基因遗传,②胎儿时期母体内环境出现异常(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感染或因病服用了某些致畸药物、过多接受放射线照射等);后天因素包括:①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钙和磷代谢障碍等影响骨骼的正常的生长发育,②儿童期遇到某些疾病比如慢性鼻炎、腭扁桃体炎、荨麻疹、水痘等同样会影响骨骼的系统发育,使钙的吸收异常,从而造成颌骨面发育不良或畸形,③乳牙过早失掉、牙齿滞留等换牙顺序异常、恒牙萌出时间及部位异常导致牙列紊乱,妨碍颌骨发育,④咬唇、吮吸手指、咬笔杆等不良习惯未能得到及时纠正等。

颌骨面畸形产生不仅受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的环境及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影响。通过了解导致颌骨面畸形的病因,我们可以从遗传角度、环境选择角度、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角度,预防颌骨面畸形,使牙齿更为美观、健康。

牙颌面畸形的预防与早期干预

口腔颌面系统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生着适应性改建,这种变化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尤为明显,而唇、舌、颌面肌肉等组织的功能不良是许多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和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通过改变口腔颌面部肌肉的功能,也能促进牙颌面生长发育达到治疗或预防畸形的目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及早期干预如下:

在乳牙列期(3至5岁),此阶段如孩子受喂养方式不当、不良习惯(如吮指、咬唇等)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常出现乳牙反合,也就是“地包天”。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及时进行早期矫治,可以阻断反合发展,并通过早期治疗引导颌面骨骼发育,预防恒牙反合、骨性下颌前突等颌骨畸形的发生。

在替牙列期(6至12岁),孩子的生长发育迎来高峰,乳牙过早失掉、牙齿滞留、吮吸手指、咬笔杆、咬唇等不良习惯未能得到纠正等,都会造成牙颌面的畸形,逐渐出现小下巴、地包天等不佳面型。对于有功能性或骨性错畸形的小朋友,在这个阶段应充分利用颌骨的生长潜能进行功能矫形治疗,可显著改善孩子的面部形态和功能。因此,换牙阶段的儿童应该定期找正畸医生评估是否存在功能、骨性不调等牙颌面发育异常,早期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扼制轻度畸形往重度骨性畸形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或减轻骨性畸形的严重程度。

到了恒牙列期(12 岁以后),大多数恒牙已经萌出到位,牙弓、颌骨的发育基本完成,青少年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也有所提升,在这一阶段进行正畸治疗可以利用青少年旺盛的骨代谢能力,对各种类型的牙齿错畸形进行高效矫治。

目前,早期矫治可降低错牙合畸形的严重程度,减少后期的治疗难度,这已经是普遍的共识,而部分严重颌骨发育畸形也会进一步发展,超出了正畸治疗干预的界限,此时则只能等待颅面生长发育停止后——即成年后,再通过“正颌手术”进行手术矫治。

牙颌面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选择正颌外科矫治的指征是:严重颌骨或牙-牙槽骨畸形,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单独正畸治疗可能矫正的范围。临床实践证明,对由于颌骨大小与位置异常引起的牙颌面畸形,单独采用手术或正畸进行治疗均难以实现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治疗效果,而通过正颌外科与口腔正畸联合治疗,是最终取得正常匀称的颜面外形和稳定健康的口颌系统功能的基本途径。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模式是由正颌外科与口腔正畸科医师共同组成治疗小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会诊,从而制订出合理的个体化矫治方案,确保患者术后口颌系统结构功能的健康与稳定。

在牙颌面畸形患者的诊断明确后,必须按照严格的治疗程序与步骤, 即术前正畸治疗–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治疗的顺序进行,方可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术前正畸:先通过正畸治疗纠正错位牙,协调牙弓与牙颌关系,排除干扰,排齐牙列,逐渐暴露出真正的骨性畸形状态,为正颌手术创造合适的骨块移动空间。②正颌手术:通过颌骨截骨、把发育异常的颌骨移动到正常的位置,并在此位置上进行坚固的固定,通过纠正上下颌骨相对位置,恢复相对正常的上下牙列咬合状态。③术后正畸:术后正畸进一步做牙位及牙合位的精细调整,最终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咬合关系,避免或减少术后复发,从而最终获得理想的面容与咬合功能。

数字化技术助力牙颌面畸形的精确诊治

传统的牙颌面畸形诊疗流程应用多年,已经非常成熟。头影测量片、石膏牙模以及面部照片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通过石膏牙模上架、面弓转移、模型外科等一系列操作,并利用自凝塑料制作咬合板,用于手术中确定咬合关系和颌骨位置。由于获取的信息有限,且缺乏对整体颌面部手术效果的预见性,传统的方案制定及手术设计方式,会导致正畸医生与正颌医生以及患者的沟通不可避免存在理解偏差、手术前准备工作繁琐难以提高诊疗效率、手术过程中的校准操作增加手术时间且准确度欠佳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近年来数字医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精准医疗”的治疗理念的深入,牙颌面畸形的治疗程序和设计理念也不断优化,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体化数字化诊疗流程。通过数据采集(通常包括 CT 扫描数据、牙模的激光扫描数据、面部外形的三维照相数据)、导入专业手术设计软件后进行精确的软硬组织数据拟合及分析、建立虚拟综合头颅模型、实施可视化的3D手术模拟操作、实时获取骨块及软组织手术效果用于评价手术效果,可高效完成多种方案的调整、制定,并通过可视化的手术效果展示,确定最优手术方案。确认方案后,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手术导板设计,辅助手术的精准实施。

作者:谢志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常务副院长  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