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
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2年“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以“精准医学时代下神经肿瘤的治疗与未来突破之路”为主题的专场座谈上,与会嘉宾共同围绕神经肿瘤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神经肿瘤的预防筛查与早诊早治,以及神经肿瘤人才队伍建设等话题进行交流。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推动个性化规范化诊疗
针对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问题,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马文斌建议,应采用规范化、体系化的治疗方案,并覆盖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目前,业内人士也在不断地更新医学证据,探索全周期治疗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老人、小孩等特殊患者群体,我们在制定诊疗方案时,不仅要考虑到神经系统肿瘤疾病的特点,尊重疾病发展规律的客观事实,还要考虑到患者特殊性对整个治疗过程产生的影响”。对于疾病中晚期患者,他认为,需更多考虑“缓和医疗”理念,即如何让患者得到舒适、有尊严的治疗,同时需要兼顾到对家属情绪的安抚。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康春生认为,精准治疗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治疗手段。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要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新型统计学方法,找到特定的分子分型,继而找出针对此分型的特定的靶向药物。胶质瘤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除了前期精准的外科手术治疗外,还需要展开放疗、化疗等组合治疗,才能更大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诊疗标准统一 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任李文斌认为,神经肿瘤的治疗要把握“规范、创新”四个字。目前,国内各地各级医院对于神经肿瘤的治疗方案仍存在差异,存在脑胶质瘤手术、放疗、化疗时机、药物选择及脑胶质瘤复发后治疗不规范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诊疗流程。对于脑胶质瘤,国际指南NCCN指出大多数的首选是临床试验,这说明全世界的神经肿瘤专家认为现有的治疗方案仍有可探索的空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认为,推动神经肿瘤学科发展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专科联盟。全国很多医院虽在一些学科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或优势,但无法在所有学科、亚专科领域都处于发展前沿,而从中华医学会层面建立专科联盟并交流共进,则可在培训、教育中使得医生们一直掌握到最新技术,进一步促进重点学科发展。专科联盟还可以促进医生之间的联系,减少因诊疗信息不对称或疾病诊断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只有推进神经肿瘤规范化诊疗,统一诊断标准、指南才能统一治疗手段和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神经肿瘤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影像、放射、病理和康复等多方面,因此神经肿瘤团队人员较为庞大。考虑到神经外科医生肩负着神经肿瘤患者首诊的责任,是团队的牵头人和组织者,因而神经外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格外重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尤永平认为,从博士毕业走进临床科室,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6—7年的培养,期间要了解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诊疗常规并反复实践,钻研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当完全进入神经外科医师队伍后,还需再经历2—3年的亚专科锻炼,目前神经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大的亚专业。年轻医生需要接受经验丰富的前辈临床指导,学习并持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与会嘉宾认为,精准医疗时代下的神经肿瘤治疗方案创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众多专家们共同努力,进一步创新、探索出更优质的治疗方案,惠及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