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2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近日在北京举行。在“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推动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专场座谈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建议,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延伸;提升县域医疗机构学科能力,完善县域医疗健康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霍勇认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不仅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政策,更要强调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和联动,不断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霍勇介绍,县域医疗能力提升不仅要解决硬件问题,更需要着眼于救治水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十年来,在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将技术和体系有效整合,针对重大疾病环节上进行标准化、系统化建设,形成了多学科整合,贯穿院前、院中、院后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他建议,在国家卫健委领导下,将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一起建设,并以学科中心建设为抓手,带动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急病到慢病,从急救到预防,形成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这就是落实国家卫健委推动的“千县工程”的实施路径。既提高县域内重大疾病救治水平,也推动县域医疗机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霍勇提到,提升县域医疗机构学科能力,首先要在基层普及和规范适宜技术的应用,开展培训,强化质控。其次,要加强县域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提升医生专科水平。再有,要建立适宜的县域学科发展体系,结合不同区域疾病谱的情况,一体化推进院前、院中、院后联动体系建设。(周璨晨)